心陷抑郁長夜如何尋求救贖?心理專家教你聽見孩子的心聲
2023-02-07 20:39:04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獻給走過長夜的你”——正在上映的動畫電影《深?!吩谄矠橛^眾送上了這句話。片中的小女孩脆弱過、哭泣過、放棄過,最后在友人南河的幫助下,獲得了救贖?!吧詈!逼鋵嵤切暮I钐幍碾[喻,這是一個關于討好、恐懼和蛻變的故事。
(資料圖片)
初看《深?!?,以為是一個童話故事。后來才發現,那些光怪陸離的情節其實是小女孩的夢境,而真實的故事是她患有抑郁癥,溺水后一直在醫院搶救。今天,我們請北京回龍觀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宋崇升來探討抑郁癥和討好型人格,以及身處情感長夜的人如何尋求救贖的話題。
(1)“我不夠好”是一種最深的孤獨
電影《深?!分械男∨⒚袇⑺?,生活在父親再婚的家庭中。她非常想念媽媽,卻很難見到媽媽,這讓她把父母離婚的原因歸結于自己,認為“一定是我不好,媽媽才會離開,才會不理我”。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不夠好”,其實是一種內心的自我否定。幼年時期,如果一個孩子沒有得到恰當的關注、回應和愛,他們不會否定父母,因為父母是孩子的一片天,否定父母意味著世界的毀滅,那么安全的策略就是否定自己,把父母的忽視、偏袒歸結為自己不好,這樣就不會切斷和父母的聯系。一旦孩子的內心深處有了這樣的定位,就會成為自卑的導火索,遇到應激,便容易誘發抑郁情緒。當患上抑郁癥時,“我不夠好”的自我評價會加重負性情緒體驗。
電影中有一個關鍵的隱喻“喪氣鬼”,表面上是參宿的悲觀引來了喪氣鬼,但它代表著女孩“我不夠好”的想法,因為不夠好,所以“媽媽不要我了”“我總是犯錯”“我不配遇到美好的人和事”。認為自己“不夠好”,恰恰是一種最深的孤獨。
在現實生活中,抑郁癥患者眾多復雜的內心體驗之一,就是孤獨無助。醫生在臨床中發現,有一些二胎家庭,老大是姐姐,有了弟弟后,姐姐在青春期表現出了抑郁情緒,尤其是姐弟倆年齡差距較大時。抑郁的姐姐常常覺得自己沒用、多余,感覺弟弟奪走了原本專屬自己的父愛母愛,導致心理失衡。但真實的情況大多是,有了二胎的家庭,父母都不敢忽視老大的感受,并沒有出現真正的“愛被奪走”。
家庭里來了新成員,老大心生失落,本是合理的情緒反應,正常情況下會逐漸接受現實,趨于平靜。但是,對于抑郁癥患者來說,這一切可能被扭曲。在患者的心理世界中,這種原本正常的失落感、孤獨感會被無限放大,產生被拋棄感、無助感,而這些情緒又會扭曲患者的認知。電影中,參宿一直在找媽媽,腦海中多次閃現曾經父母給自己過生日的歡樂場景。這其實是一種心理折射,參宿要找的是媽媽曾經愛自己的感覺,越是感到孤獨,就越渴望愛,越要執著尋找。這種執著的尋找,在抑郁的心境下,就是一種病態的偏執,難以被喚醒,令其在抑郁中陷得更深。真正的解決辦法不是找到,而是有新的給予。
(2)“習慣討好”對于成長有什么影響
電影中,參宿在家庭生活中表現得極其懂事,處處讓著弟弟。即使家人忘了自己的生日,只記得給弟弟慶祝入園,她也平靜對待。因為,隱藏真實的內心,已經成為她的習慣。直到后來南河遇到她,一語道破:“你這孩子,看著是不錯,就是笑得太假了?!?/p>
我們的身邊,有一些孩子因為覺得自己不夠好,所以在與人相處時,為得到認可而學會了察言觀色,表現出與年齡不符的懂事,即便受了委屈,也默默忍受。這些都是討好型人格的典型特點。
討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的個性特征,是一種隱蔽的不健康行為模式。他們通常會表現為委曲求全、逆來順受、怕得罪人、不敢拒絕、過分合作、壓抑不滿、不敢維護自己的權益等,其形成原因與受到過于嚴格的教育有關,外部的規則被過度地內化為孩子對自己的要求。另外,由于這樣的個性容易得到他人的認可,“好孩子”“真懂事”這類夸獎也會強化這種人格特征。
習慣性討好,意味著習慣性隱藏,不把內心的真實感受說出來,刻意忽略自己的感受。討好型人格雖然可以換來一個貌似和諧的人際關系,但對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不利的。過度壓抑負性情緒,只會把情緒隱藏起來,但情緒依然存在。日積月累,這種情緒要么以心理疾病的方式爆發,要么以軀體疾病的方式表達。
因此,維護心理健康,要提倡適度的情緒表達與控制;提倡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條件下,對個人的基本需要給予恰當的滿足;提倡在集體要求的前提下,較好地發揮自己的個性。
在臨床上,用笑容來掩飾抑郁的患者并不少見,這種情況被稱為微笑型抑郁。有些患者明明情緒已經跌到了谷底,仍然在強顏歡笑。這樣的患者不容易被發現,也更容易走向極端。
電影中南河對參宿的開解,或許適合每一個人——“希望你今后的每一次笑都是真心的”“你也不用那么過分懂事,不想笑你就別笑,想哭就大聲哭出來,不討好別人,為自己活著”。
(3)過于懂事可能是抑郁的信號
實際上,在抑郁的心境下,很多不良情緒體驗都會放大,很多創傷性記憶也會被喚醒。這是抑郁的結果,而不是原因。也就是說,有些孩子并非真的是因為孤獨、缺愛而抑郁,即使父母給予了全部的愛,依然不能消除抑郁。
我們曾經遇到一個病例,孩子抑郁之后覺得沒有存在的意義,母親悲傷地表示,孩子出事的話自己也不愿獨活。然而,孩子聞言無動于衷,并未因感受到母親的愛而改變想法。這就是典型的抑郁導致認知歪曲,既無法說服,也難以用事實糾正。所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往往不能拯救抑郁癥患者,他們需要的是專業的醫學治療。
電影中,參宿總是反復回憶父母爭吵和媽媽離家的畫面,并且因此有深深的負罪感;在南河離開的時候,參宿也接連說了許多個“對不起”。其實,這既是孩子的特征,也是抑郁癥患者的特征。孩子分不清現實和想象,會把親密關系的喪失歸結為自己的原因,所以參宿認為是自己不懂事才讓媽媽離開的。抑郁癥患者也是如此,容易陷入自責、內疚。
門診中,經常聽到小患者說自己生病拖累了父母,又花錢又受累,甚至會說自己不在就好了,“懂事”得讓人心疼。其實這是一種癥狀,是抑郁心境下的自我攻擊。所以,千萬不要把孩子異于尋常的自責、內疚,簡單理解為“懂事”,而要將其視為抑郁的一種信號。
(4)尋找解困之法先要直面恐懼
“我不夠好”的執念、無原則討好別人、過于懂事,這些如同鐐銬,將內心壓得喘不過氣。要擺脫困境,首先要接納內心的真實情感,學會直面恐懼。
人最大的恐懼是什么?是面對真相。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編織的心理世界之中。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美好的事物都被屏蔽、隱藏、隔離了。直面恐懼,則意味著依然熱愛這個世界,這才是和這個世界最根本的和解。
電影中暗潮洶涌又無比美麗的大海,代表的是參宿的內心;而深海之眼就是她內心的最深處,那里埋藏著許多恐懼,因此也很危險。后半段的故事,其實是南河一行人,幫助參宿直面內心恐懼的歷程。
南河,其實是參宿心理治療者的隱喻。南河多次幫助參宿,卻要參宿以打工作為補償,將其視為一個有價值的人,而不是一無是處的人,這一點非常重要。在現實中,中重度抑郁癥患者大多都有自我否定的表現,認為自己干什么都不行,什么都比別人差,而且身體會出現疲倦無力感。其實,他們需要有人糾正自己,不論是有意的,還是不經意的。
當然,僅憑患者自己直面恐懼是不夠的,還需要專業的心理疏導和治療。對于醫生或治療師而言,不僅要包容患者的無力,更要重燃患者的活力。也就是說,要對患者有所要求、有所期待,讓其承擔力所能及的任務,甚至可以要求其走出舒適區,試著做一些原以為不能做、不敢做的事情。臨床上,有些青少年抑郁癥患者的父母,對孩子事事包辦、過度保護、百依百順,反而默認甚至強化了患者的無力感、無能感、無價值感,效果適得其反。
記得以前有首歌里唱道:小小少年,很少煩惱……現在,一些青少年卻正在被抑郁情緒困擾,像參宿一樣,陷于“深?!?,苦尋出路。作為父母,一定要注意捕捉孩子的異常信號,比如,孩子頻繁表達壓力太大,不想上學,或者是孩子做什么都沒興趣,甚至覺得活著沒意思。不要只當孩子是青春期逆反,如果發現孩子存在持續的情緒低落、言語消極、活動減少,不要忽視,要警惕是抑郁的征兆,最好由專業醫生來排除患病的可能。
影片最后,當參宿真心說出“謝謝”,而不是“對不起”時,說明她已有勇氣直面恐懼,也有了堅持下去的力量。南河對參宿說:“有的時候這個世界看上去是灰色的,不像夢里那么五彩斑斕,可是,就算是這樣,也一定有些光亮在等著你,哪怕只是些很小的瞬間,也值得你努力活下去?!?/p>
誠然,漫漫人生路,不一定每個人都能遇到南河,但真正讓自己直面恐懼、實現救贖的,也可以是內心的“南河”。
標簽: